在君伦争议解决部的两个月实习转瞬落幕。这段经历,让我跳出纸面的法律逻辑推演,真正触摸到了法律实务的温度。在此,特别感谢高级合伙人张亦南律师(南哥)、刘超律师(超哥),以及实习律师孙家珺(家珺哥)、实习律师王世鑫(世鑫哥),感谢四位一路以来的指导、帮助与照顾。 图 / 左三 朱俊豪 初入君伦时,我仍带着学生对法条“完美架构”的想象,而实习第一周,这份想象便被拉回现实。法律在实务中的模样,远非课本里那般脉络清晰,更像是交织着人情、事实与不确定性的迷雾。 实习初期,我的工作多是整理卷宗、寄送邮件等基础事务。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,却让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“程序正义”的意义。每一份文件背后,是时间与步骤的积累;每一次邮件寄送,都关联着案件的推进节奏。我也由此明白,法律工作离不开对细节的坚守。 与法院电话沟通,是我实习中的一大挑战。起初经常碰壁,不是电话占线,就是对方语气冷淡,自己也因紧张不知如何应对。慢慢我才领悟,沟通并非背诵法条,而是搭建理解的桥梁,让对方愿意配合;更重要的是,这也是一种应对情绪的能力。到后来,我已能镇定地完成电话沟通,也读懂了沟通的本质,不仅是信息传递,更是情绪的疏导与引导。 法律检索的难度,同样超出预期。真实案件的类案检索,远比学校作业复杂。不同于学习中的检索,实务中检索不只是找类似案例,更要把握特定地区法院的审判倾向。不仅站在法条的角度,更学会站在法官的角度分析案件。确保类案不久能帮助我方当事人在法律上站得住脚,更能保证类案符合案件的受理法官的态度,避免观点的冲突。 撰写质证意见,则是另一项重要的实战训练。此前我以为,质证只需找出对方证据的漏洞,但真正实操才发现,对方提交的材料往往看似严丝合缝。我们必须反复翻阅证据,从细节中寻找前后矛盾、逻辑薄弱的突破口,哪怕只是微小的缝隙。这不仅考验观察力,更要求具备组织反驳观点、预判对方回应的能力。不是单纯否定,而是构建己方论证体系的过程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处理当事人提供的原始证据以及整理证据目录。现实中的材料常混乱无序,顺序混乱、文件命名错漏、诉求表述模糊,与学校案例中“整洁设定”截然不同。从这些碎片化信息里梳理出案件时间线与核心争议,才是理解案件的第一步。这段体验彻底打破了我对“案件”的理想化认知,打破了理论和实务的界限。明白法律人首先要学会在混沌中建立秩序,之后才能谈法条的运用。 这个夏天,法律于我不再只是冰冷的条文。它藏在反复翻阅的卷宗里,藏在电话沟通的语气里,藏在证据标记的便签上,也藏在对每一次谈判、庭审的观察中。它是由细节、挫折与灵光一闪共同搭建的世界。 在无数个整理文件的标签中,在反复修改质证意见的安静时刻,我才真正读“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,而在经验。”真正的法律经验,是将知识投入复杂现实,在解决问题、调整自我的过程中,沉淀出更扎实的能力。这段实习让我变得更沉稳,也更坚定——法律之路虽充满挑战,却值得坚定前行。书斋中的思考,终究要在实务的“战场”上落地。幸而,我的法律实务征程,已在此刻悄然开启。最后,衷心祝愿君伦律师事务所未来发展越来越好!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23级国际经济法专业本科生-朱俊豪



